需求变异放大仿真实验源于麻省理工学院,主要用来模拟供应链上简单的生产和分销系统,通常用来说明简单供应链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。在由多级节点组成的库存系统中,如果每个节点决策的目标是使各自局部的利益达到最优,此时系统整体并不一定处在最优的运作状态。供应链在这样的运作环境下,常会出现当需求从终端向上游逐步传递时,需求的波动将逐级放大。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对供应链整体来讲是一种不利的现象,它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,尤其是处在上游的企业。
该仿真实验模拟了一个啤酒生产、销售、消费供应链的运作,供应链由制造商、批发商和零售商构成,每个节点只有单一的下游客户,相邻节点之间存在物流和信息流,上游环节根据下游相邻节点发来的订单安排生产或订货。
同学们将分组参加仿真实验,每组为一个供应链,由7到11人组成,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,每期完成收货、订货和发货操作,每期通过控制订货数量来控制库存量,在保证不欠货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库存,使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利润最大化。同时,组内可以通过协作使整个供应链的利润最大化。
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仿真实验由准备工作、任务讲解、教学组织、开始实验和实验结果评估5个环节构成。
其中,准备工作环节,教师需先设置实验参数,对学生进行分工,明确各自扮演的角色,学生分别扮演制造商、批发商、零售商。
任务讲解环节,每个角色接收其客户的订单,然后考虑现有库存、安全库存、采购提前期等制订自己的订单,向其供应商发出订货。
教学组织环节,教师组织学生填写第一期实验数据,填写完成后,教师由后台控制实验进入下期。
实验环节中,学生从管理员处获得用户名和密码,登录进入实验系统;进行收货,订货,和发货的操作,完成后点击开始下一周,直到游戏结束;导出实验数据;分析实验数据,撰写实验报告。
仿真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,第一阶段每个角色之间的订单和发货或收货延迟设定2周,组内不进行需求信息共享;第二阶段供应链订货提前期调整为1周,组内共享传递市场需求信息。第一阶段实验主要说明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产生的原因;第二阶段演示共享需求信息和缩短订货提前期,对缓解供应链需求变异放大效应的促进作用。